压力支撑就像一层膜,用什么姿势可以捅破它?

对于玩股票期货现货外汇的同学来说,压力支撑位这个概念,真的是熟得不能再熟了,再熟就烂透了。

压力支撑位是什么鬼?度娘是这么解释的:

在股价下跌时可能遇到支撑,从而止跌回稳的价位是为支撑位。

在股价上升时可能遇到压力,从而反转下跌的价位是为压力位。

TMD简直就两句废话嘛。

事实上,支撑位和压力位是真实存在的,就算不存在,喊了这么多年,也存在了,所谓「忽悠重复一百遍大家也都信了」。

散户总是那么容易被忽悠。

支撑位压力位何止被重复了一百遍,简直无时无刻地冲击散户脆弱的小心脏。

那么,到底支撑位和压力位的本质是个什么西瓜?

小弟曾自称学富五硬盘,尽管五硬盘大部分装的是日本爱情动作片,但是在浩瀚无边的片源之间,偶尔漂浮着零星几本关于交易的盗版电子书。

看片时偶尔看看书,这是我装13的知识来源。

那些说自己太丑装不了13的同学,不是因为你丑,而是因为你懒读书!

今天,小弟凭着看过几部日本爱情动作片,不对,应该是看过几本盗版书,假装有学问地和大家扯一扯支撑位和压力位这层膜。

支撑位和压力位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向上形成支撑,向下就会形成同等压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特么是牛顿同学提出来的物理定律啊,看来牛顿同学不仅通晓物理,还懂交易。

具体怎么理解?我们画个图,举个均线强支撑的例子。

「价格回踩20日均线形成强支撑」

看上图,为什么会有20日均线这个强支撑,这个强支撑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在交易初期,均线支撑是不存在的,直到后来出现了均线,一些分析师用均线来解读支撑与压力,每天重复说重复说……

一个概念重复了不知几百遍之后,交易者脑里就有了均线支撑位压力位的概念了。

当交易者脑里有这个支撑之后,每当价格回调到这个位置,部分交易者就会想:这里有个强支撑,必须果断强势插入,不对,买入。

于是,原本下跌的行情,在一部分预期要反弹的资金接盘之后,迅速反弹。

一个支撑位就这样硬生生被「造」出来了。

均线支撑压力位,影响交易市场几十年,影响到每一个交易者,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登峰造极之作。

无中生有的另一个至高境界,让我想到马云。(本文来自汇友网:www.whyhui.com)

每年的11月11日是节日吗?肯定不是,我小时候就没有在11月11日这一天放过假或者吃过好吃的东西。

后来,马云开了个淘宝,来了句:光棍们,一年365天,我们总得有一天善待自己,放肆自己,来吧,在双十一这一天,来我们这里疯狂地购物吧。

于是,双十一,一个毫无意义的日子,被马云硬生生地整成了购物狂欢节。

均线支撑位和压力位的形成机理和双十一购物节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前者形成的过程比后者要复杂,形成的时间也比后者要长。

但是,都是忽悠的产物,人造的。

基于任何指标公式分析出来的支撑位和压力位,大多数都是无中生有,人造出来的。

那么,有没有真正的,基于供需关系的压力支撑位呢?

肯定有,还是直接上图吧,有图有真相。

「套牢与解套」

看上图,行情从左边往下猛砸,开始出现大量抄底盘,并在图中第一个矩形区域「筑底」产生大量买入盘。

之后向下突破,在上方「筑底」处形成一处密集套牢区。

行情真正筑底反弹后,在上一个套牢区平行处形成一个密集解套区,这个区域会形成很强的向上阻力。

为什么呢?

因为人性!

百分之九十的散户习惯性解套卖出。也就是说前期集中抄低的筹码在这个区域正好解套,于是一有买入盘拉升,马上遇到解套盘的卖出阻击。

由于前期套牢盘比较集中,量也比较大,会在相应的解套位产生比较大的成交量,和比较长时间的拉锯,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头肩顶」「头肩底」形态。

这种压力支撑,是因为交易者害怕亏损,解套平仓而形成的,是由人性决定的,不是人造的,纯天然绿色产品,你值得拥有。

不管是人造的压力支撑,还是纯天然的压力支撑,都是众多交易者的合力形成的。

因为有散户合力,压力支撑很容易被主力利用。

为什么?

因为有合力,才容易一荐一荐的收割。

怎么收割?

例如上图的解套卖出区域,主力先通过一段时间的上下振仓,振得你昏头转向,振到你怀疑人生,放弃手中的解套筹码。

散户一边丢筹码主力一边捡,然后在某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发力急速拉升。

之后你就会发现,特么守了几个月单子,一解套就是一波大行情,自己毛都没赚到。

行情好像总是在你的单子被振出来之后就会突破并迅速拉升,主力好像就缺少你那一两手筹码一样。

其实,主力缺的不是你那一两手筹码,而是同一类散户手中所持有的一两手筹码,加起来就很多了。

所以说,所谓的压力支撑位,就是大众合力的结果。对于懂的人来说,这种合力是可以利用的,对于不懂的人来说,你就是羔羊。

对于散户来说,压力支撑位就像一堵冲不破的墙。

对于主力来说,支撑压力位就是一层膜,必要时一捅就破,一捅就高潮迭起。

作者:paradise 链接:http://dig.eazhijia.com/post/974.html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