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宣布连续第10次加息,为何美国不断加息调控,对通胀的抑制效果却不如预期?加息何时会停止?

2024-11-06
817看过
这个问题分两个部分:

第一个是通胀不及预期,但也并不意味着加息没用,假设没有加息吸收市场的流动性,那么至今未的通胀就不是5%了,很有可能高点就奔向10%了。加的速度来看,本次美联储虽然足够鹰牌,但实际利率直至3月才到达临界值的0,即名义目标利率与cpi相互抵消,也就是说,即便美联储在去年至今年三月份强势加息,但在此期间继续维持实际的负利率,无非是从-8%到0而已。

不及预期的另一个原因是时滞,加息降息市场各个部门的反应速度是不同的,加息就好比小学的抽水问题,加息相当于加大了抽水的力度,但过去十几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让水池的水积累很高,尤其是金融资产泡沫在2020~2021年实体经济极差的情况下还是大增,逐渐开始加大马力抽水,也需要时间。一般最为迅速的是金融机构,因为投资非常看预期,当市场认为热钱降低股市未来将会下行时,就会很快影响决策,然而真正影响消费和信贷的影响是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其实也能理解另外一个问题,真正的考验不是加大马力抽水那一刻(宣布加息),而是实际利率拉着且维持高利率的时候。

不及预期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产出是否能匹配货币供应,假设实体经济产出增长10%,货币供应也增长10%,即便看起来是给市场供应了大量的货币,未必能带来通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从去年开始的强行给市场注入货币,但实际上作为最大的工业国通胀并不高,今年工业品不出意外还要继续让利才能出清,同样的钱在工业品上反而购买力更强了,甚至连房子也是如此,房子车子是居民重要的两个开支,降价将利息不就是变相的增加了货币购买力么。美国、欧盟、英国都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三个基本瓜分了一多半的全球贸易逆差,内部产出跟不上货币的供应,必然带来极高的通胀,而加息只解决费雪方程的左边,还必须配合右边的产出和进口来中和通胀,欧盟英国也在加息,但通胀更高,欧盟6.9%,英国10.1%。

第二个问题是加息何时截止,个人还是那个判断,通胀至少要降到3%以下才有可能,最新的cpi数据应该很快出来,按照之前的降速应该在4开头,去年的高基数在6月,随着实际利率拉正和市场响应的滞后,也就是7月的数据很可能会得到3%左右的通胀(仅是预测),当然前提是继续维持极高的贸易逆差来补充商品供应,光盯着左边的货币供应预计很难发挥作用。理解通胀,要么是货币供应太多,解决办法是加息,要么是商品供应太少,短期靠贸易逆差,长期还得靠经济体的产出,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光靠金融手段和纸上财富怕是要把自己玩死。

举报

 

回答|共 15 个

趋势王 LV1

趋势王 发表于 2024-11-6 19: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看一看伯南克的《21世纪货币政策》。

在加息周期一章里面,伯南克强调了,当时美联储在耶伦的领导下,选择了延迟加息。

也就是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选择了大放水。但这种放水,美联储的决策依据,是以货币宽松政策,来防止经济萧条,降低失业率。

所以,大放水期间,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瞄准失业率的。同时,耶伦非常谨慎的选择了延迟加息。

原因在于,当时的货币政策的利率已经下降到零利率,如果盲目加息,可能导致预期改变,经济衰退。同时,利率工具的政策空间极其狭窄,所以,选择了将加息延后。

如果将降息周期和加息周期看作有某种对称性,加息周期的推迟,也意味着降息周期同样会推迟。

当然,在进入加息周期后,货币政策的目标同样很明显,就是治理通货膨胀,降低通胀水平。

这里,同样需要引用伯南克的论述。

菲利普斯曲线的合理性,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联性。

伯南克十分明白的指出,菲利普斯曲线,更多的是针对于需求端的论述。但如果发生供给端的短缺,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是没办法表现为通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的。另一方面,针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经典责难,就是通胀预期,如果经济体系有通胀预期,相应的通胀与失业率的替代关系也是不存在的。除此以外,伯南克阐明了当前菲利普斯曲线的弱关系。

也就是说,失业率与通胀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所以,当前的美联储加息,就表现得非常的激进。在降息的时候,耶伦看着失业率做决策。不管怎么放水,失业率恢复缓慢,所以放水持续时间长。在做加息决策的时候,同样会考虑失业率。既然失业率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就猛烈加息,能加一直加,直到通胀降低到目标水平。

总的来说,失业率的波动,以及货币政策对失业率的影响力在变低。所以美联储这一个周期的货币政策,表现为大涨大落。猛烈放水,又快速回收。

通胀和货币政策之间,是有延迟的。

耶伦延迟加息的时候,通胀不显。同样,鲍威尔持续加息后,通胀也不会快速下降。货币政策和通胀之间,会有一段时间延迟。

当前的利率,不断加息后,已经处于高位。剩下的,就是看通胀的趋势,然后继续等待。

如果通胀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那就停止加息,大概维持一段时间的利息。

交易路上不孤单 LV1

交易路上不孤单 发表于 2024-11-6 19: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胀本质上是“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钱多货少”。



而加息,只能调控需求端,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减少消费,但它不能调控供给端,反而由于资金成本的上升,增产意愿不强,供给可能还会减少,当开支削减到一定程度,需要让消费者节衣缩食,没房住没车开,没空调没暖气,美国的人是万万做不到的,这些都是刚性消费,产生了顽固性通胀,有可能他们还会集会示威,罢工要求加薪,产生“工资-通胀”螺旋。



综上,单纯的加息去通胀,效果本来就不会太好,真的想治理通胀,至少还要提高进口,扩大生产。

(我好像曾经说过,把贸易战的对华关税取消了,美国通胀估计能降1个百分点,说明还是不急,去通胀只是加息的理由罢了)

至于加息何时停止,我个人认为现在差不多就要停止了,大概率会保持基准利率5.25%一段时间,比如半年,让高利率的滞后效应显现出来。

抬头微笑 LV1

抬头微笑 发表于 2024-11-6 19: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CPI都下降了,趋势也很明显,怎么叫加息不如预期?

三家银行因为暴力加息被拉爆、破产了,这不就是效果么?

5月4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其中政策声明删掉了此前暗示肯定会继续加息的措辞,投资者纷纷猜测本次加息可能是本轮紧缩行动的最后一步。

但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却表示,仍然认为通胀过高,现在说加息周期结束还为时过早。

这意味着美联储利率路径仍有悬念,投资者不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一点也是当日美股市场尾盘走弱的主要原因。

个人认为,不管怎么样,有一条是肯定的,加息要收尾了,未来几乎不可能大幅加息了,但是,也不能幻想短期内美联储就快速转向降息。鲍威尔发言春秋笔法,给后续美联储操作留有很大灵活空间,美联储后续操作主要看通胀数据和银行系统的风险。

jasmine LV1

jasmine 发表于 2024-11-6 19: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所以继续加息,最为直接的原因是美联储认为美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率还是远高于预期的2%。其实从去年开始进行调控加息开始,CPI已经从2022年6月的9.1一路降到今年5月份的5,但劳动力市场和工资的增长率,依然呈现出强势的上升趋势,也侧面表示目前的通胀情况还是超过预期。所以美联储还是头铁般地根据2%的通货膨胀预期,进一步压制所谓“过快过热”的经济,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继续加息。

当然,大家都看到了,这样的后果是银行扛不住了。继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后,在5月1日的时候,美国的第14大银行——第一共和银行宣布由银行业监管机构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接管,同时,由摩根大通将接手第一共和银行的存款以及绝大部分资产,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的银行破产事件。其原因之一和前面的硅谷和签名在逻辑上也差不多,资产和负债错配,加息导致债券类资产的现值降低。

不止一个案例表明,其实目前银行业已经出现了系统性的危机,但美联储依然展示其“独立性”,继续加息抑制通货膨胀率。在5月3日宣布加息后,三大指数也相应下跌。对于未来的预期,虽然我们感觉到美联储加息的力度有所缓和的迹象,但是按照其标准——对抗通货膨胀,如果未来在劳动力,工资,CPI等数据上,还是较大幅度的高于预期的2%的通胀,那估计加息还得继续下去,至于银行的问题,至少在他们看来,还在“可控”范围。。。

风流意气 LV1

风流意气 发表于 2024-11-6 19: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息或暂缓,降息仍过早。

5月FOMC如期加息25bps,至此联邦基金利率提升至2006年次贷危机爆发前[5.00, 5.25]%的高位。5月FOMC释放了两个重要信号:6月大概率暂缓加息,下半年大概率不会降息。我们认为,6月FOMC会前的经济数据(2份CPI、2份非农)与政治事件(美国债务上限或触及X-date)大概率支持美联储暂缓加息,但发布会上Powell对下半年通胀二次抬升的担忧意味着年内美联储很难开启降息周期。

会议声明:如期加息25bps,暗示6月或暂缓加息。

①经济描述:经济继续保持低增长,一季度GDP季环比折年率录得+1.1%,低于+1.9%的分析师中位数预期,+1.6%的同比增速也低于美联储经济预测给出的+1.8%长期增长水平,但美联储对劳务市场的描述仍然为强劲()。

②银行系统:继续强调银行系统仍然稳健,但我们认为这更多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美国西太平洋合众银行在发布会结束后宣布其或寻求收购,中小银行危机仍在延续。同时,紧信用的影响仍在持续,且美联储认为其对经济前景的影响不明朗。

③政策指引:声明将3月的“”删去,暗示6月或暂缓加息。此外,声明将原有的改为也意味着这或是次“强暗示”。

发布会:通胀回落道阻且长,年内降息概率较低。发布会上Powell继续强调对银行业危机可控性的信心、通胀回落至2%目标仍需要较长时间,进而年内降息是不适宜的。

①货币政策决策:6月是否加息仍然取决于后续经济数据;认为信贷紧缩的影响很难量化,原则上不需要加息至更高水平;基于对通胀前景的谨慎认知(尤其是对通胀二次抬升风险的担忧),年内降息是不合适的。

②经济前景展望:预计美国经济以和缓速度增长,可能出现温和衰退,甚至避免衰退也是有可能的;债务上限是一个风险,但未对本次决定产生关键影响,美联储不对债务违约负责。

③银行危机评估:重申银行体系具有弹性,总体上有所改善;大行存款外流已稳定下来,强调需要加强监管。

④就业市场:就业增长势头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位;有迹象表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正在回归更好的平衡状态,3%的工资增速与2%的通胀目标水平是相适宜的。

市场反应:银行危机演绎下的避险与悲观情绪占主导。由于Powell并未表达市场预期的年内降息指引,市场的解读较前两次会议更偏鹰。发布会结束后,西太平洋合众银行危机浮出水面,避险与对经济的悲观情绪相对主导市场,美元震荡,黄金上涨,十年美债利率与美股下跌。

策略启示——基于当前经济数据,考虑到债务上限风险、金融系统未知流动性风险的信用收紧效应,加之上半年延续回落趋势的通胀读数易线性外推通胀将很快改善至接近2%的通胀目标,6月不再加息的概率更大。对于下半年降息预期,考虑到工资通胀回落速率较慢、核心通胀在近期表现出的韧性,我们认为降息预期有很大概率会被纠正。

如若真的要在下半年看到降息,必然是突发的金融风险或外部性冲击导致经济危机前置,外力促使通胀骤降。否则,在超额储蓄年内难以消耗殆尽、经济年内难见深衰退的情况下,劳务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仍更多只能被改善而非解决,更高的工资中枢意味着更高的通胀中枢,叠加下半年的低基数效应,如果通胀真的在12月回到5%以上,6月不加息的可能更应被叫做“暂缓”而非“停止”。

风险提示:警惕美国通胀下半年二次抬升,尤其是或有的难以预知的供给冲击,如若CPI同比增速到年底再上破5%,则美联储存在再度加息的风险。

忆当年看今朝 LV1

忆当年看今朝 发表于 2024-11-6 19: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美国而言加息虽然利好美元,但对美元的冲击在于:让美元从一个稳定的计价货币,变成了不稳定的炒作资产,这个时候就把美元这个计价中介,完美的变成了一个用来短期炒作的最佳商品,大家开始追逐美联储的利率,从而开始冲击世界,并反噬自己国内硅谷银行等商业银行。

目前的美国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当内生经济主体活跃度和竞争力下降,就不得不要求外部资源对其进行补充(美国要求产业回流);同时还得维持既有的经济规模和就业等,就不得不维持消费规模(发钱);而发钱又导致了通胀,控制通胀就要加息,加息抑制内生经济主体(科技企业融资难、科技股价格下跌),内生经济主体活跃度和竞争力下降,又会降低美元背后的可靠性,美元不得不从储备货币,走向炒作货币。最后结果就是美元的信用崩盘,世界各国人民纷纷放弃美元。

一系列操作下来,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以前各国持有美元,大家图一个安全,并不在乎利率是多少,很长时间里美元的利率非常低,大家也都不在乎。现在是大家不得不持有美元,但开始在乎利息,而且是越来越在乎,因为美国已经找不到比美元这点利息更值得去追逐的资产了。

黄埔一期 LV1

黄埔一期 发表于 2024-11-6 19: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你不可能指望加息的效果立竿见影,通货膨胀本身就是具备一定的滞后性的。就像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所说,“通胀仍然远高于目标水平,货币紧缩的全部影响需要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鉴于我们认为通胀需要一些时间才能下降,因此降息还不合适”。

美国的CPI从最高点8%到2023年3月份的5%再到4月份市场预期的4.8%,实际加息还是起到了它的作用的。现在主流观点是美联储5月份加息25个点后,年内会在既有的利率运行一段时间,然后年内降息。我个人不是很同意,我的个人观点是美联储年内不会降息,甚至还会有一次加息的机会。

当然,前几天鲍威尔的发言相较于之前,的确鸽了许多:鲍威尔指出,在今天的会议上,有一些政策制定者谈到暂停加息,但并不是在这次会议上实施;感觉我们离终点越来越接近,也许可以暂停加息了。

但是你不能忽略他其他的主要论点:通胀仍然远高于目标水平,货币紧缩的全部影响需要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鉴于我们认为通胀需要一些时间才能下降,因此降息还不合适。 对于市场高度关注的银行业危机,鲍威尔表示,银行业情况总体上有所改善,不过影响程度尚不确定,美国银行系统健康且具有弹性,摩根大通收购第一共和银行是一个“好结果”。 鲍威尔认为,美国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经济衰退,但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

加息与否,其实你还是要从他为什么加息进行分析,鲍威尔的讲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cpi从百分之八降到百分之五,但是还未达到预期目标2%,通胀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时间验证加息的真正效果如何。因此,短时间内进行降息几乎不可能。

第二,认为年内降息可能还有个现实考虑,是觉得美国的银行业撑不住了。但是鲍威尔的讲话,其实已经算是给最近沸沸扬扬的第一共和银行被收购定了性,那就是银行业情况总体上有所改善,美国银行系统健康且具有弹性,摩根大通收购第一共和银行是一个“好结果”。说白了就是,我们银行业没事,部分银行倒闭只是意外,我们还能打,还能加息或者至少年内维持高利率。而且最主要的,美国的华尔街巨鳄通过第一共和银行的收购发现,打折并购中小银行,同时宣布企业债务无效,这笔收购行为能够赚的盆满钵满,它们不支持美国降息,反而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吞并中小银行。

第三,美国加息还有一个目的是以本国暂时的经济衰弱打爆世界其他地方的经济,让资本回流的同时为以后降息资本出国门购买优质资产做准备。而且鲍威尔认为美国现在的遇到的经济问题只是小问题,即使衰退也是小衰退。而放眼世界,并没有主要经济体金融出现暴雷,德意志银行、加拿大道明银行都虽然爆出负面信息,股价大跌,但是并没有倒闭,也没有引发所在国家的金融连环暴雷。瑞信倒闭,但是瑞士直接绕过股东让瑞银收购,并没有给美国资本机会。叠加欧佩克+国家集体减产石油,和中国贸易战加剧,年内降息的话,市面上多出的美元买不到优质金融资产、石油或者工业品,那就只能在国内内卷,推动国内通胀。而且欧盟在最近的表示,是自己还会有1-2次的加息,美国不会允许好不容易吸纳的国际资本回流回欧盟的。

第四,虽然美国企业进行了多轮裁员,但是就业数据还是强进。美国劳工部公布的3月非农就业报告,美国非农就业新增就业23.6万人,略超市场预期,失业率下降0.1%至3.5%,显示劳动力市场仍有一定韧性。这也是鲍威尔所说的,“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仍然“非常紧张”,不过,有些迹象表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正在回归更好的平衡状态。他强调,薪资增长已经显示出一些缓和的迹象”。

综上,我个人的观点是,美联储年内不会降息,甚至还会有一次加息的机会,今年不会降息。

龙九 LV1

龙九 发表于 2024-11-6 19: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息何时会停止?当利小于弊或者两害取其轻的天平砝码反转,加息自然会停止。

美联储连续加息,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美联储或民主党政府的任性,我们也需要积极的采取手段。

中国与巴西、印度和马来西亚、泰国与日本等国家,最近一段时间频繁出台本币结算的协议,但是范围还应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还应该进一步提升,美联储加息,欧元区选择跟进加息,那么其他国家迎来了自己货币国际化的最佳时机,如果大家先对民族、国家的绝对利益放稍微宽松一些,先尽可能的携手把本币结算推广开,那么美国一定会承受最大的压力。

这个过程意味着,各国都需要暂时摒弃诸如"他们穷死了"、"跟他们本币结算小心赖账"、"他们对我们逆差唉"等因素,让美元国际化水平降低是直接给美联储压力最好的方式。一旦美元国际货币属性减弱,那么他们自然会自乱阵脚,停止加息之后的全球抄底、收割将不具备基础。

至于美国国内的中小银行业我之前的回答也提到过,民主党背后的大财团就等着这些银行陷入困局然后出手并购,"趁你病要你命"的现实映射,美国中小银行的危机根本不会让民主党政府和美联储有任何松动的可能性,比起BLM那帮真光脚不怕穿鞋的黑人,中小银行的投资者有几个师?

经济报 LV1

经济报 发表于 2024-11-6 19: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2日至3日,美联储宣布连续第10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5%—5.25%之间,创下16年来新高。此轮紧缩行动是美联储自1980年以来最快速、最激烈的一轮加息。

美联储加息原本为遏制通胀,但银行业动荡已成为美联储抗击通胀道路上的绊脚石。继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倒闭后,第一共和银行在摩根大通存入300亿美元后仍未能起死回生,再次引发了美国区域性银行危机的风险。为稳定银行系统,美联储放缓了加息步伐,回归每次25个基点的传统加息幅度。与此同时,美联储还为银行业提供贷款注入资金。

仅硅谷银行倒闭一周内,美联储已通过“银行定期融资计划”贷出12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联储还与瑞士、加拿大、英国等六大央行扩大货币互换规模,从3月20日起,将七天期操作频率从每周增加至每天,至少持续到4月底,向全球金融市场注入美元。实际上,美联储一面收紧流动性,抬高消费者和企业贷款成本,一面又放松流动性,为银行业注入资金,在相互矛盾的政策间走钢丝。

既要抑制通胀,又要稳定银行业,这对美联储来说,面临的困难不少:

第一,加息不能有效抑制通胀。2月,美国通货膨胀率从6.4%放缓至6%,但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上升0.5%,幅度仍然较大。一般来说,核心通胀是对未来通胀趋势更准确的预测。劳动力市场热度依然不减,1月劳动力市场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2月增加31.1万个,3月又新增23.6万个,且2月薪资同比增加4.65%,仍高于疫情前水平。劳动力市场仍存在1:1.6个职位空缺,旺盛的用工需求继续推高工资和通胀水平。

第二,加息会继续对银行造成打击。美联储通过提高利率抑制增长和通胀,但同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及其自身投资亏损。此前大幅快速加息导致部分银行资产崩溃,数家银行倒闭,引发恐慌情绪。继续加息会进一步收紧金融环境,但不加息又会让市场怀疑实际情况比看到的更严重。

第三,银行系统问题难以量化。美国银行业引发的恐慌情绪打乱了美联储加息计划,更大的困境在于该问题难以量化。一方面,传统金融压力衡量标准已不再适用于当前情况,美联储难以估计给予银行的救助措施对加息的抵消作用有多大。高盛一项基于汇率、公司利差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等指标的衡量标准显示,3月美国货币状况实际比2月更宽松。若美联储融资计划被大量使用,必然使其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银行业的动荡导致美国区域性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贷款就会减少,信贷紧缩又会影响消费者消费和企业融资成本。美联储同样难以估计这种信贷紧缩相当于加息几次。加之,美联储加息的滞后效应,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更加难以量化。

在此情况下,美国经济可能发生两种情形:

一是美联储因放缓加息,通胀率再次上升。1987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在股市崩盘时,迅速放弃提高利率,致使通胀更高。美联储被迫又收紧货币政策,导致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

二是美联储虽然放缓加息,但美国金融市场仍继续爆雷。如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一样,许多银行在加息政策下都存在资本浮亏,且这些银行的存款一直向更大银行或收益率更高的货币市场基金转移,加息可能加剧这一态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救援仅让金融体系获得几个月的喘息时间,既不足以修复创伤,也不能防止恐慌再度爆发。

美联储政策也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全球贸易和金融系统是以美元为基础的。这意味美国贷款减少、借贷成本上升、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下降,可以迅速蔓延到其他经济体。美国以外的银行由于面临更高的美元融资成本,可能会收紧对国内家庭和企业的贷款,从而放大美国进口疲软对本国的冲击。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美联储加息背景下银行业的动荡或使全球经济出现几种情形:如果银行平衡资产负债表以及监管机构迅速行动,快速平息这些问题,全球经济在2023年和2024年将分别增长约2.2%和2.5%;如果对银行状况的担忧持续更长时间,导致资金成本和融资环境变得紧张,信贷增长可能会停滞,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放缓至1.6%;如果银行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削减账面上的风险资产,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下降,降至1.5%左右;而以美国和欧洲多家银行倒闭为特征的全面危机将导致全球经济萎缩,降幅可能高达2%。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