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交易的很多人都研究道家或佛家理论?

2024-10-15
1247看过
为什么

举报

 

回答|共 34 个

胖虎哥 LV1

胖虎哥 发表于 2024-10-15 10: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做交易的最后并不是很多人都研究道家或佛家理论的。据我了解,欧美那边的投资者喜欢研究的是圣经和星相学,一衣带水的小日本投资者则喜欢研究哲学或者宗教方面的东西,最后到我国的交易者才喜欢研究佛道理论,甚至儒家思想!

但无论是圣经还是哲学,甚至是儒道思想,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在国家的国学范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各国投资者最后都脱离了交易的本身,而去追求一些好像跟交易不太相关的国学?

这里,谈一谈我的一些浅见: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这些国学理论确实对交易有用;二是通过学习获取一种信仰,建立一种支撑交易者走下去的信念。

第一:这些国学理论确实对交易有用

从第一点来看,其实每个有历史的国家都有他的文化传承,这就是他的国学。既然能够成为文化的传承,那么当然是具备大道理,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无论历经长远,均可应用在万事成物上。

不信?我们且拿几句有名的儒道句子来说说。

1、先秦·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2500多年前的老子不曾知道有股票、期货这样的投资,但这句话却道出了投资的王道:做交易最关键的是在正确分析大势的基础上,要保持心态平和,不以涨喜,不以跌悲,正所谓宠辱不惊,涨跌不惊。短期的市场走势是不可预测的,价格时时刻刻都在涨跌起伏,如果价格一上涨,你就想卖出兑现;一下跌就害怕被深套,从而形成了“做多怕跌,做空怕涨”恶性循环心态,那你就永远也做不好交易了!大局观和正确的心态,永远是交易者的核心元素!!

2、先秦·李耳《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对于这句话,恐怕所有中小投资者尤其是股民是最深有体会的:当所有人都认为还要涨的时候,庄家其实已经在出货了,还怎么涨呢?那就应该跌了!当所有人都认为要大跌而割肉出局的时候,其实庄家已经在入货,还能跌到哪里去?所以那就应该准备要大涨了!

股票市场最流行的一个小段子:当证券公司门口的大妈都开始谈论股票的时候,那就是股票要跌的时候了。不正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道理吗?

华尔街股神巴菲特那句经典名言“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不也是老子这句话的西化版吗?

我们经常遇到的“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是利好”,更加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啊!

3、《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的意思就更加直白了:做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现时,在我们做交易时,应相信自己能力,相信自己一定会在投资市场上有所作为,并不断努力拼搏!

换言之,只有对交易有积极思维的人,才是投资的首要条件。否则,交易之事无从谈起。

第二:修身,建立一种支撑交易者走下去的信念

如果你在交易市场的时间久了,你就会知道交易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区别:交易世界更赤裸地展示了丛林法则的本质,而现实世界在丛林法则的底层上添加了很多层的面具。

所以每一位投资者进入交易市场后都需要经历一个认知重建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交易心理非常重要。从我们的统计数据来看,每一位交易者的成长,他的内心过程都伴随着一个从低纬度谈标的,中维度谈逻辑,过渡到高纬度谈交易心理的过程。

这一过程,说来短短几行字似是十分轻松,但实际过程却是漫长叠加痛苦;如同道家修行,若不得法,可能千次过门而不入。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种信仰,或者说建立一种支撑交易者走下去的信念!或者说得更上档次点,那就是如何修身了。于是,儒道思想便可派上用场了!

虽然我这里说儒道思想,但其实道家修身与儒家修身虽然有相交之处,但二者侧重点不同:道家重在修心,追求澄心制欲,最后达到明心见性,并通过改变人的意识以达到改变其人生态度的目的。儒家呢?儒家重行,以行修心,逐渐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一个在心,一个在行,所以儒家与道家常被看作是一个出世,一个入世。而我们在交易这个名利场,如何才能出世入世,那就各取所需了。在这里,我个人更倾向于道家的出世,而最爱读《道德经》这本书。

爱迪生不后悔 LV2

爱迪生不后悔 发表于 2024-10-15 10: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个唯物主义者,也是一个交易者。对于这个问题我有点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我只是根据客观的图表数据和新闻来制定自己的交易思路,佛和道是讲的精神层次,属于唯心主义。信仰没有对错,只是给自己一个依托和信心而已。我个人认为研究佛和道,主要就是下面三个原因中的一个吧:①故弄玄虚(没有一棒子打死一堆人的意思)。但是一般人的固定思维就是觉得说一些云里雾里的、一知半解的所谓“高深”的话就是:这个人有水平,有点境界。这就是骗子的惯用计俩,忽悠人而已。②寻找安慰。佛和道都是宽心的嘛,为什么要研究就是变相的说服自己,要接受你所得到的每一种结果,一切都是缘法。③修身养性。这个可能就真的是水平比较高的人了,与第二个不同的是,通过研究这门学术,这类人确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精神的升华or人性的开拓,让他能快速发现生活中事物之间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此来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上海没有眼泪 LV1

上海没有眼泪 发表于 2024-10-15 1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存在就是合理的,佛道理论存在上千年了。表面上看起来,它们流行于交易市场里,实际上,这背后还是人的加持。毕竟搞交易的是实实在在的个人。

交易的尽头大概是哲学,而哲学的尽头大概就是玄学了。所以,这些都能跟宗教思想扯上关系。

市场到底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非线性或随机性,这是绝对的属性,是全局的、恒久的、所有层面的。没有时间的推移,就没有价格的波动,没有价格的波动也就无所谓市场。时间是价格运动的载体。也因此,单纯的投机交易本质上是一个失败的游戏。

在来看人性: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就是贪婪、恐惧、追求控制欲、追求完美、患得患失、目光短浅、懒惰、冲动、无节制等等弱点,交易者是个天生的失败者。

人性的固有弱点,可以经过训练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弱化、隐藏这些弱点,让他们变得不重要,不至于影响交易,成功的交易者都是训练有素、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人。但他们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人性的弱点。想一想那些华尔街大佬,在人生辉煌的高光时刻,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们的了,可最后很多不还是自杀、破产或者隐没。

由于市场和人性的本质,推导出市场与交易者力量对比的悬殊性。

市场的资本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资金及其有限,就好比和一个永远无法战胜的巨大打架,退出的方式只有两种,放弃或者被消灭。交易者只能在局部、暂时、某个层面上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

市场的时间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时间、精力和运气都是有限的,交易是一种运动,运动就有颠峰期,过了颠峰期,自然就走下坡路,无人例外。如果在过了颠峰之后,不限制交易头寸规模或者干脆功成身退,那么只有被市场消灭。

交易者无法一次性成功,但可以一次性失败。由于人性的贪婪和盲目自我膨胀,当取得一次巨大胜利之后,并不认为这是市场恩赐,而归结于自己的天才,于是无论赚了多少钱非但不会罢手,还是变本加厉。而一次满仓加上对市场偏见,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赢无法快,输可以是瞬间。

在这样的现实下,很多人就要向宗教这些玄乎的东西寻找安慰了。

其实搞到最后,交易人向往的是这样一种境界:心灵十分充实与宁静,既不怀念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时光流逝而紧紧掌握现在。

不论它持续的长短都不留下前后接续的痕迹,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单单这一感受就足以充实整个心灵;只要这种状态继续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不是残缺的。

王牌飞行员 LV1

王牌飞行员 发表于 2024-10-15 10: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跟交易本身有关,因为交易背后涉及一大堆和心理相关的活动,买卖决策是每个参与者心理活动的直接产物。不管是佛还是道,它们本身就是思想丰富的理论,拥有被交易者接纳的天然基础。

除了交易,生活中很多人就像做交易那样去供佛拜佛,供养几个水果,就希望佛菩萨保佑孩子考上大学;买一支高香,就希望佛菩萨保佑自己万事如意……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跟佛教发展的历史有关。佛教传入中国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变为士大夫的佛教与民间的佛教,真正懂得佛教教理的只限于出家人及少数士大夫,民间的佛教更多属于“拜拜的佛教”,大部分人只是到寺院烧香拜佛求平安,对佛教的认识停留在神秘模糊的阶段,直至今日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人们对佛法的认识与诉求不同,所以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如今在世人心中佛教的形象更多来自各种影视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偏颇、扭曲甚至完全错误的。

金刚经说,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意思很明白,真理就在那里,如果你能没有主观的色受想行识(即五蕴皆空),你就看到了真理。

这样的大智慧,如何应用于交易?

行情的演变真相就在那盘面上清清楚楚地展现着,所谓的“强或弱”、更甚至“上或下”、“多或空“都是人类的主观看法。

多数交易者之所以会有强弱、上下、多空、牛熊……这些词汇,是因为人类心中早有了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产生了住相。

比如说,5分钟级别操作,前一个5分钟的K线收盘于10000点,当下的5分钟K线收盘于10050点,我们就说在上涨,因为我们分别了前一根5分钟的K线和当下的5分钟K线——我们的心里有了前一根K线的相和当下K线的相,即住相。

人们会说,这样的住相,就可以按照这样的参照系统操作交易了,有什么不对吗?

看似没错,实际上不能这么简单理解。比如说上例,你的脑子里就有了上涨的主观了。那么人们会说它们比较,事实就是上涨,这不是客观存在吗?这其实是无常中的有常,即永恒的变化之中的短暂的停留,老子和佛陀说有常可以妙用。

妙用是什么?妙用就是当下的分别、却不住相。就是说,两根K线之间可以做一个比较,比较完了就忘记了,即刻回到当下、关注当下,那时就没有了上涨的住相了。

我们看到了行情的上上下下,这是我们人类的分别心所致。佛陀看出来是什么呢?就是这样的一幅图,他不会说上下,因为他的心里没有上下的概念,他只会说跟着这根均线走就是了。因为我们人类的分别心而命名的上下或多空,那么在线上,我们就暂且命名为做多、线下做空,仅仅是名相而已,是虚妄。

这就是道,没有分别心,随波逐流,交易仅此而已——不断地方向转换(拐点,阴阳相生),唯跟随方向的转换而转换,盈利自然而然就来了。

所谓“妄来即觉,觉即菩提” ,时刻提醒自己,纠正自己。投资是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它是永恒的。

Iraiene LV2

Iraiene 发表于 2024-10-15 10: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资深的交易员有了一套成熟的交易系统后为啥还是不能稳定盈利呢?这个时候单从交易系统、交易计划、交易策略等方面考虑问题还是难以突破自身的思维瓶颈,问题就出现心理关口上。若借助道家或佛家理论才可以升级到另一个思维层次,突破心理障碍。

一个再牛逼的交易系统最终是要人来执行、操作和完成的,此时的心力就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了。心态不好除了技术不够扎实之外,另一个层面上讲也与人性弱点有关。佛家讲人性有五毒“贪、嗔、痴、慢、疑”,若不消除五毒则会被种种业障控制,则很难到达光明的彼岸,很难成佛。

所谓贪,就是对一切美好的执着,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在投资市场上的贪则体现为重仓赌博思维,此种思维常常导致爆仓,贪还体现为盈利了还想要更多,以至于利润的回吐将盈利的单子做成亏损单子。

所谓嗔,就是对一切不好的执着,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在投资市场中则常常体现为逆势加仓或深套扛单现象,或亏损后加仓急着扳回损失的现象。佛家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投资交易中,嗔心一起只会加速交易账户的灭亡。

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敢于放下对一切美好或不美好的执着,是应对贪、嗔的好办法。交易中后面新开仓的一笔单子不要被前面的单子所控制,及时在心态上归零,是防止连续亏损或账户大幅盈利后就会回撤的好办法。

所谓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执迷美好,执迷不好,执迷自我,是贪、嗔、痴的在一个普通交易员身上的真实显影。放空自己,不再执迷,方可到达“慧”的境地。

所谓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做了官发了财后,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修行人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在投资交易中一时之间盈利了,容易产生膨胀心理,放松了对市场的敬畏之心,也是慢。过去盈利了,就认为未来也一定会盈利,也是慢,殊不知行情或市场的环境变化了,如果采取慢心来对待市场,迟早是要栽跟斗的。平常心、谦虚心、空无心是化解慢心的好办法,各位投资界的朋友需好好思量,勤于练习。矫正慢心先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然后方可顿悟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高阶境地。

所谓疑是怀疑不信。对佛教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诚信无疑,杜塞善门,滋生邪见,造出是非恶业。对于有了一套成熟交易系统的投资者来说,有时候还是为因为疑产生亏损,如何化解,已经云游的禅师,缠中说禅的创始人给出了真知灼见“相信你的眼睛,不要相信你的脑筋,更不要让你的脑筋动了你的眼睛”。因为眼睛看到的是相对的事实,而脑筋很容易天马行空、主观臆测,把未发生的事想象成事实。

回思投资市场那些成功过的枭雄或大师,包括江恩、利弗莫尔等牛逼的人物,为啥最后不能善终或郁郁寡欢呢,还是未能彻底消除人性“贪、嗔、痴、慢、疑”五毒,才导致了最后的沦落。诸位投资界的朋友需耐心戒除五毒,潜心修炼,终会到达光明的彼岸。

潮汐童装 LV1

潮汐童装 发表于 2024-10-15 10: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为了放低欲望。

有句话叫做,无欲则刚。但真正做到欲望的放下,很难,一笔交易,谁不想多赚点利润,利润很大后,又有多少能能看得起震荡。这些欲望无时无刻不左右着思维,放不下,则学佛。因为佛教讲得最多得就是欲望,无欲是因为看得透,看透的便是《金刚经》里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如一梦,诸事皆梦境,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言: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因为看得透,便能放得下。

到底如何做呢?当你想做到无欲得时候,已经错了,无欲望是一种顺其自然的道理,是经历了世间的有欲望后的厌恶的看透,所以交易要达到无欲,就是要持仓多折磨。

当然持仓时间久,都想把目标看得更远,一月不开仓,开仓吃一月的长远光目标,大境界思维。道家则讲究的是大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包含一切,皆为大气之相,“水利万物而不争”,为人最高的大气境界,不与市场做争斗,不与万物做争斗,才会逐渐放下欲望。

除此外,还有儒家,儒家讲究的是正气,文天祥《正气歌》中所以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正气压邪念,则自信,自强。

但事实是欲望的放下,都是到了一定经历,看透了市场的厌恶,才会有一种与世不争的思想,交易市场,充满了搏杀,欲望的放下,在交易市场中,实际上很难做到。至少我是这样,能做到盈利顺其自然,不影响工作休息则足够。

MahaliaTer LV1

MahaliaTer 发表于 2024-10-15 10: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心是交易第一难,看这些书籍会改变你看待市场的眼光,或者说改变了格局,从而改变你的交易方式,进而拥有更好的交易生活

quietDown LV2

quietDown 发表于 2024-10-15 10: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瞌睡家自己就是学佛的,禅宗,来回答这个问题再适合不过了。交易员是个很奇怪的群体,这里面什么妖魔鬼怪都有,穷纠到底,都是一个“痴心”在作怪。谁都知道一百个交易员只有一个赚钱的,九十九个都在赔钱,但是这一百个都认为自己才应该是那赚钱的一个,这不是“痴”么?佛家讲“贪、嗔、痴”是凡人的“三毒”,是所以不能成佛的病根儿。其实三毒还可以归结为一毒,那就是“痴”。“贪”也是因为你痴,你不知道什么是你的,什么不是你的,你都想要,这不是“痴”么?“嗔”也是因为你痴,你生气也罢,怨恨也罢,都既成事实了还有啥用,所以还是“痴”。

​交易员是世界上最会痴心妄想的人了。现在肯定就有一群人摩拳擦掌的准备着去用四百美金去赚一个亿;还有一群人正在苦思冥想寻找一种可以预测行情走向的神奇法宝;还有一群人正在到处求谁能带领他做单迅速发家致富;还有一群人正在望着不断增大的亏损幻想着行情能够反转;还有一群人正准备梭哈一把然后去“会所嫩模”;当然还有一群人已经梭哈完了正在去“下海干活儿”······这些小丑剧一样的故事天天在上演,却很少有人觉悟。

禅宗的伟大之处就是引导人们“觉悟”,觉悟也没什么神奇的,觉悟不过是让你放下痴心妄想去观察事物本身的样子。比如四百美金不可能赚到一个亿;能够百分百预测行情走向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没有好心人会真心真意的带你做单,你要想提高交易水平必须靠自己去努力学习;面对​亏损行情正确的做法就是及时止损;不可以指望一单两单就可以发大财······你认识到这一些,你就觉悟了,觉悟了你就不会痴心妄想,你就可以去做符合实际的事情,你的交易生涯才有了希望。

我目前最重要的觉悟就是,觉悟了交易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觉悟交易绝对不会成功。​

小燕子啊 LV2

小燕子啊 发表于 2024-10-15 1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装神弄鬼,故作神秘,佛道文化中有一些净欲净念的哲学逻辑,注意是哲学逻辑,看不懂的人也没有什么作用。这些东西和交易没有关系,仅仅是个人的兴趣而已。也或许是刚好巧合了而已。得道高僧来做交易,也是个亏货。不要相信这些装神弄鬼的东西。

交易是一场认知战。就说交易中的修行,并非修的是人性,或者说主要修的并非是人性,更多修的是认知。交易本身就是一门行为科学技能。而这项技能玩的是规则,并非技术,也必须是从实践当中获得,没有第二条获得的途径。再者,人性是建立在以认知为前提的基础之上的,认知有多深,人性有多稳!人生也如此。

比如,一个驾驶员对行车危险的认知程度有多深,决定了驾驶汽车肇事率的比例值,认知越浅,越容易肇事。
1234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